AKLtalk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皮膚雷射的發展與應用

向下

皮膚雷射的發展與應用 Empty 皮膚雷射的發展與應用

發表  凱╄SωPёrζStαr 周五 1月 09, 2009 2:14 pm

臺灣皮膚雷射的發展

皮膚雷射在美國發展,由最早的磨皮汽化雷射,如二氧化碳雷射、血管性雷射到色素斑雷射、除毛及回春雷射系統已超過 40 年。在臺灣皮膚雷射的發展約二十幾年,最早只有二氧化碳雷射及氬雷射應用在皮膚腫瘤及血管病灶的治療上。民國 81 年 8 月臺北長庚醫院引進Q開關紅寶石雷射,開啟了國內皮膚雷射美容之門。之後陸續引進Q開關釹-雅各雷射、超脈衝二氧化碳雷射、二氧化碳雷射電腦掃描器、第二代染料雷射等,使皮膚雷射治療進入多元化及專一性的新紀元。隨後,各醫療院所紛紛引進相關雷射機種。

民國 88 年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皮膚雷射中心,雷射儀器涵蓋磨皮、除皺、除斑、除毛及血管性雷射。民國 89 年中心診所引進第一代冷觸雷射,開始了臺灣非表皮汽化回春術的流行,包括後來問市的第二代冷觸雷射、脈衝光、磁波光、磁波雷射等。

磨皮汽化雷射
 
磨皮汽化雷射以二氧化碳及鉺-雅各雷射為主,它們的波長屬於紅外光區,肉眼看不見。雷射光主要是被水分所吸收,因為皮膚構造甚至整個人體都含有大量水分,所以會產生非選擇性破壞。簡單地說,只要有足夠能量的雷射光照射,皮膚便馬上被汽化,而汽化深度與光的能量有關。

在臨床上,可利用它汽化一些皮膚的病灶,如曬斑、脂漏性角化等俗稱老化斑,以及皮膚腫瘤如汗管瘤。另外,也可以利用它來汽化老化或不正常的皮膚,達到除皺或除疤的效果。磨皮汽化雷射如同傳統的電燒刀,在治療同時會產生一些熱能擴散,造成周邊正常皮膚傷害,簡稱熱傷害。熱傷害會使正常皮膚變紅、變黑,嚴重程度與雷射光強度及汽化深度成正比。

磨皮汽化雷射會去除表皮,造成類似擦傷的傷口,因此傷口的照顧便相當重要,以免細菌感染。另外在傷口癒合過程中,也會造成結痂、紅腫、色素沉著等現象,病人必須忍受數周至數個月的復原期,因此常讓許多愛美的女性,甚至男性卻步。

為了克服這些表皮性汽化後所帶來的不適,非表皮汽化雷射便因應而生,其中以冷觸雷射(Cool Touch)為代表。它的原理是利用表皮冷卻系統把表皮冷凍,使其溫度下降至攝氏零度,接著照射雷射光。雷射光穿透表皮的熱傷害被原先冷凍的表皮緩解掉,因此不會造成表皮的傷害及汽化,而穿透至表皮下的光會加熱真皮層的組織產生熱傷害,引起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及組織再生。簡單地說,就是跳過表皮直接加熱真皮層,使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重建,達到真皮磨皮的目的,造成緊膚的效果。

這種非表皮汽化回春系統的原理,筆者稱它是烤番薯原理,也就是把皮膚表皮當做番薯皮,而皮下組織當做番薯肉,我們必須加熱慢慢烤,把裡面的肉烤熟而不把皮烤焦。由這個比喻,相信讀者可以很輕易地了解,在臨床上這類治療使用的能量不能太高,否則會使表皮受傷。也因為能量不能太高,所以必須多次治療(慢慢烤)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為了使表皮不受傷,也就是為了不影響日常生活,必須犧牲療效,增加治療次數,相對費用也會提高。為了彌補這些缺憾,近年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一方面改良表皮冷卻系統及尋找更適合的光源,以提升治療能量及效果。另一方面分區治療的觀念漸漸產生,所謂分區包括治療部位及雷射光的分區。

後者是把雷射光束分成很微細的光束,例如原本一平方公分的雷射光,把它分隔成 125 或 250 個更細的光束,小光束間仍有間隔,照射到皮膚上便造成成千上萬的小洞,由電腦控制小光束的間隔可以使熱量擴散到整個治療區域而不重疊。如此一來,可以達到汽化表皮和加熱真皮層的目的,由於表皮並非完全汽化,因此癒合快速較無副作用。這種雷射已於今年初引進臺灣,稱為「飛梭雷射」(Fraxl®️),臨床效果正評估中,據稱除了疤痕、回春外,對色素斑及角化斑也有不錯的療效。

凱╄SωPёrζStαr
略有小成(level15)

文章數 : 127
注冊日期 : 2009-01-08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