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輸藥不用打針!?
經皮輸藥不用打針!?
藥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很多,口服是目前最為大家接受且方便的方式。除此之外,靜脈或肌肉注射具有快速達到療效的優點,而眼睛及直腸等器官也提供了藥物不同投與途徑的選擇。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我們整個身體從上到下幾乎都被皮膚所覆蓋,若能善用皮膚做為藥物進入人體的媒介,必定可以獲致許多好處。
以目的而言,藥物進入皮膚後可分為局部作用及全身性作用。前者是指藥物經皮膚吸收後,停留在皮膚、肌肉或關節等局部組織以發揮治療效果,這類藥品包括治酸痛藥膏及皮膚病的外用製劑。另外如肌膚保養品,其有效成分的作用也屬於這一類。
至於藥物經皮膚穿透而達到全身性療效,則是比較新的技術。它的原理是藥物進入皮膚後被接近表皮的末梢微血管所吸收,而進入全身循環系統。這一方式近來已在臨床上應用的,有尼古丁戒菸貼片、避孕貼片、嗎啡類止痛貼片等。
皮膚結構
人體皮膚的結構主要是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三個部分所組成,而表皮層的最外層被角質層所覆蓋,這是非常重要的保護屏障,但也是藥物穿透皮膚時最大的障礙。整體來說,角質層屬於疏水性且帶負電荷,因此對水溶性藥物的經皮穿透造成很大的阻礙,這是發展經皮輸藥系統的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表皮層主要由基底層、棘細胞層、顆粒層和角質層等四層層狀細胞所組成。其中角質層是由角質細胞及脂質雙層所組成的,它是類似磚牆的構造,其中磚塊就是角質細胞,而環繞磚塊的水泥部分則是脂質雙層。一般而言,人的角質層由十幾層角質細胞所構成,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除了做為皮膚最表面的屏障保護層外,還具有防止體內水分流失的特性。
真皮層則是非層狀的細胞,由膠狀物質組成,它的功能與皮膚的彈性有關。皮下脂肪組織層則由結締組織所構成,主要的功能是儲存脂肪。
經皮輸藥系統
所謂的經皮輸藥系統(TDDS)是把適當劑型的藥物,藉由局部投與的方式,控制藥物持續輸送至皮膚,甚至釋放到全身血液循環。它有以下的優勢:(1)藥物能在投與處發揮最大療效,而大幅降低不需要部位的劑量及副作用;(2)藥物不會因經過腸胃道、肝臟等器官而導致分解或降低藥效;(3)不會像針劑注射般造成疼痛感;(4)為罹患特殊疾病而不適宜以口服方式服藥的病人帶來便利;(5)能有效地維持一定的給藥速率,而不像傳統口服或注射劑型一次給予所有的劑量。
一位正常成年人的皮膚總面積大約是 1.7 平方公尺,而微血管的血流量約占全身血流量的三分之一,因此經皮輸藥系統是一種極富潛力的給藥途徑。
藥物穿透皮膚的途徑有下列幾種方式。一是直接穿透角質層的蛋白質-脂質基質,或經由角質細胞間隙的脂質雙層穿透,這是藥物穿透皮膚的主要途徑。另一方式則是通過皮膚附屬器,即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這種途徑的穿透速率較前者快,大分子及親水性藥物或離子形態的藥物,都以穿透皮膚附屬器為重要途徑。但由於汗腺、毛囊及皮脂腺僅占皮膚總面積的 0.1 %,因此藥物的穿透還是以前者為主。
實際上開發一個經皮吸收劑型的藥物,必須克服一些瓶頸,例如處方對皮膚所造成的刺激及過敏性、影響穿透難易性的藥物分子大小及親脂性質等。
影響經皮吸收的因素
影響藥物經由皮膚投與的因素很多,了解這些因素的影響便可以控制藥物的穿透速率。以藥物本身而言,由於角質層的結構非常緻密,因此若分子量大於500以上則不易穿透。另外由於脂質雙層是重要的藥物穿透路徑,親油性的非離子態的藥物原則上比親水性離子態的更容易穿透皮膚。一般而言,藥物在載體如軟膏及貼片中的濃度越高,則穿透皮膚的能力也越強,但因為皮膚的空間有限,若藥物在皮膚內已呈飽和狀態,則濃度再高也無法提升穿透速率。
任何藥物或保養品的有效成分,必須與載體結合後才能有效地被皮膚吸收,現今可做為經皮吸收載體的型式非常多,液態的有乳液及油液,也有半固體型式的乳霜、凝膠及石蠟,而固體型式的代表則是貼片或貼布。
另外載體本身也會影響藥物的皮膚穿透性質,如藥物在載體內的總溶解度,而載體的酸鹼度更會影響藥物離子態及非離子態的比例。至於載體本身的黏稠度愈高,藥物的擴散及穿透會更不容易,當然半固體載體的黏稠度太高也會造成使用者的不適。
皮膚本身的生理狀態也會改變藥物的穿透速率,如皮表溫度大約是攝氏 32 度,若溫度升高則藥物穿透能力也會增強,增加皮表血管的擴張也會達到這種效果。兒童的皮膚較成人薄,角質化程度也較低,角質層含水量也高,因此皮膚的穿透能力比成人高。即使是同一個人,身體不同部位也會顯現出不同的吸收能力,基本上腹部及臉部的穿透能力較佳,其次是前臂、腳背、腳後跟及腳掌。而皮膚由於外傷、發疹或皮膚病變造成角質層連續性的破壞,也會使得藥物如入無人之境而大量進入體內。
以目的而言,藥物進入皮膚後可分為局部作用及全身性作用。前者是指藥物經皮膚吸收後,停留在皮膚、肌肉或關節等局部組織以發揮治療效果,這類藥品包括治酸痛藥膏及皮膚病的外用製劑。另外如肌膚保養品,其有效成分的作用也屬於這一類。
至於藥物經皮膚穿透而達到全身性療效,則是比較新的技術。它的原理是藥物進入皮膚後被接近表皮的末梢微血管所吸收,而進入全身循環系統。這一方式近來已在臨床上應用的,有尼古丁戒菸貼片、避孕貼片、嗎啡類止痛貼片等。
皮膚結構
人體皮膚的結構主要是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三個部分所組成,而表皮層的最外層被角質層所覆蓋,這是非常重要的保護屏障,但也是藥物穿透皮膚時最大的障礙。整體來說,角質層屬於疏水性且帶負電荷,因此對水溶性藥物的經皮穿透造成很大的阻礙,這是發展經皮輸藥系統的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表皮層主要由基底層、棘細胞層、顆粒層和角質層等四層層狀細胞所組成。其中角質層是由角質細胞及脂質雙層所組成的,它是類似磚牆的構造,其中磚塊就是角質細胞,而環繞磚塊的水泥部分則是脂質雙層。一般而言,人的角質層由十幾層角質細胞所構成,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除了做為皮膚最表面的屏障保護層外,還具有防止體內水分流失的特性。
真皮層則是非層狀的細胞,由膠狀物質組成,它的功能與皮膚的彈性有關。皮下脂肪組織層則由結締組織所構成,主要的功能是儲存脂肪。
經皮輸藥系統
所謂的經皮輸藥系統(TDDS)是把適當劑型的藥物,藉由局部投與的方式,控制藥物持續輸送至皮膚,甚至釋放到全身血液循環。它有以下的優勢:(1)藥物能在投與處發揮最大療效,而大幅降低不需要部位的劑量及副作用;(2)藥物不會因經過腸胃道、肝臟等器官而導致分解或降低藥效;(3)不會像針劑注射般造成疼痛感;(4)為罹患特殊疾病而不適宜以口服方式服藥的病人帶來便利;(5)能有效地維持一定的給藥速率,而不像傳統口服或注射劑型一次給予所有的劑量。
一位正常成年人的皮膚總面積大約是 1.7 平方公尺,而微血管的血流量約占全身血流量的三分之一,因此經皮輸藥系統是一種極富潛力的給藥途徑。
藥物穿透皮膚的途徑有下列幾種方式。一是直接穿透角質層的蛋白質-脂質基質,或經由角質細胞間隙的脂質雙層穿透,這是藥物穿透皮膚的主要途徑。另一方式則是通過皮膚附屬器,即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這種途徑的穿透速率較前者快,大分子及親水性藥物或離子形態的藥物,都以穿透皮膚附屬器為重要途徑。但由於汗腺、毛囊及皮脂腺僅占皮膚總面積的 0.1 %,因此藥物的穿透還是以前者為主。
實際上開發一個經皮吸收劑型的藥物,必須克服一些瓶頸,例如處方對皮膚所造成的刺激及過敏性、影響穿透難易性的藥物分子大小及親脂性質等。
影響經皮吸收的因素
影響藥物經由皮膚投與的因素很多,了解這些因素的影響便可以控制藥物的穿透速率。以藥物本身而言,由於角質層的結構非常緻密,因此若分子量大於500以上則不易穿透。另外由於脂質雙層是重要的藥物穿透路徑,親油性的非離子態的藥物原則上比親水性離子態的更容易穿透皮膚。一般而言,藥物在載體如軟膏及貼片中的濃度越高,則穿透皮膚的能力也越強,但因為皮膚的空間有限,若藥物在皮膚內已呈飽和狀態,則濃度再高也無法提升穿透速率。
任何藥物或保養品的有效成分,必須與載體結合後才能有效地被皮膚吸收,現今可做為經皮吸收載體的型式非常多,液態的有乳液及油液,也有半固體型式的乳霜、凝膠及石蠟,而固體型式的代表則是貼片或貼布。
另外載體本身也會影響藥物的皮膚穿透性質,如藥物在載體內的總溶解度,而載體的酸鹼度更會影響藥物離子態及非離子態的比例。至於載體本身的黏稠度愈高,藥物的擴散及穿透會更不容易,當然半固體載體的黏稠度太高也會造成使用者的不適。
皮膚本身的生理狀態也會改變藥物的穿透速率,如皮表溫度大約是攝氏 32 度,若溫度升高則藥物穿透能力也會增強,增加皮表血管的擴張也會達到這種效果。兒童的皮膚較成人薄,角質化程度也較低,角質層含水量也高,因此皮膚的穿透能力比成人高。即使是同一個人,身體不同部位也會顯現出不同的吸收能力,基本上腹部及臉部的穿透能力較佳,其次是前臂、腳背、腳後跟及腳掌。而皮膚由於外傷、發疹或皮膚病變造成角質層連續性的破壞,也會使得藥物如入無人之境而大量進入體內。
凱╄SωPёrζStαr- 略有小成(level15)
- 文章數 : 127
注冊日期 : 2009-01-08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