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蝴蝶大驚奇
臺灣蝴蝶大驚奇
國人都知道寶島的蝴蝶資源聞名遐邇,在國際上有蝴蝶王國、蝴蝶樂園的美稱。對這樣的讚美雖然大家都習以為常,不過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種美譽其實其來有自。
第一篇有關臺灣蝴蝶的研究論文是在 1866 年發表的,發表者是英國人華萊士(A.R. Wallace)和摩爾(F. Moore)。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華萊士就是奠定現代生物地理學、劃定六大動物地理區,而被尊稱為「動物地理學之父」的那位大師。在他們的論文中,摩爾與華萊士一共論及 46 種蝴蝶,並記述命名了 5 種臺灣的蝴蝶,掀開了臺灣蝴蝶研究的第一頁。
在 1980 年代,筆者還是個少不經事的學生時,便聽見一種說法,認為臺灣的蝴蝶資源全貌基本上已經建構完成,很難再有未知的種類發現。當時的臺灣蝴蝶研究泰斗,日籍學者白水隆博士(Dr. T. Shiru)便支持這樣的看法。會有這樣的見解其實並不奇怪,白水博士在 1960 年發表了《原色臺灣蝶類大圖鑑》一書,至今仍被認為是臺灣蝴蝶研究的里程碑。書中對自 1866 年華萊士與摩爾發表的第一篇關於臺灣蝴蝶的學術論文之後,至 1960 年約百年來的臺灣蝴蝶,作了詳細且完整的整理。
這本巨著對臺灣的蝴蝶研究有兩項影響深遠的意義。其一是關心臺灣蝴蝶的人們從此有了一本完整的工具書,不必從浩瀚的文獻中去找尋各種蝴蝶的基本分類地位及牠們的分布。另一方面,由於該書明確地指出大多數的台灣蝴蝶的寄主植物、幼生期等生態資料尚付之闕如,因此引發了隨後幼生期生物學研究的熱潮。
臺灣蝴蝶新發現的序幕
1960 年之後才發現的臺灣蝴蝶種類並不多,到了 70 年代更是屈指可數,然而臺灣「蝴蝶工業」的發展卻在那個時代邁向高峰。國內知名的蝴蝶專家陳維壽先生指出,在全盛時期臺灣約有一萬多人直接、間接依賴蝴蝶這項「產業」維生。
國際知名的蝴蝶保育學者紐教授(T.R. New),更在其《蝴蝶保育》一書中特別提及當時臺灣在這項「產業」上,一年約要用掉 1 千 5 百萬至 5 億隻蝴蝶,產值約為 2 百萬至 3 千萬美元。這樣的數目今天看來固然並不多,但對於剛由農業社會轉型工商業社會的臺灣而言,卻是難得的豐厚外匯。
當時「蝴蝶工業」的內涵並不只是販售蝴蝶標本而已,更重要的是把蝴蝶當作工藝品原料,蝶翅加工可製成書籤、杯墊、桌布、甚至大型貼畫。當時這項產業的重心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最盛時期光是埔里一地,便有數十家標本社及蝴蝶加工廠。除了埔里之外,全島各地北至北投,南至六龜都有標本社。
在利用量這麼龐大且從業人口遍布全臺的情形下,70 年代卻鮮有新的種類發現,這項事實使當時的研究者相信臺灣蝶類的編目工作確實是告一段落了。然而,其後的發展卻教人十分意外,從 80 年代晚期開始,陸陸續續又有許多原先沒有記錄的蝴蝶在臺灣發現。這其中固然有一些屬於人為或自然因素侵入的外來種,但也有許多是新種、新亞種或新記錄原生種。
掀開這一系列新發現序幕的是一種叫作杉谷琉灰蝶的小型蝴蝶,早在 1965 年便有日人採集到疑似這種蝴蝶的標本,但直到 1987 年才由國人命名。牠在臺灣中、北部山區並不罕見,這麼遲才被發現可能是由於牠奇特的生態習性。牠是一年一世代的一化性蝶種,最初發現的地點是在海拔不高的北部橫貫公路,而出現期卻在早春的二、三月。棲息在寶島山區的蝴蝶一年一世代的種類並不少,但鮮有像杉谷琉灰蝶的成蝶出現得這麼早,時期又這麼短的。
緊接著杉谷琉灰蝶出場的是褐翅綠弄蝶,這種弄蝶的體型相當大,成蝶翅膀上又有鮮豔的綠色及橙色斑紋。照理說大型而美麗的原生蝶種似乎不太可能這麼遲才發現,然而這種弄蝶卻是直到 1986 年才發現的。有趣的是這種蝴蝶先前已知的分布地區遠在北印度、喜馬拉雅山及大陸西南部一帶,與臺灣相隔千里之遙。這種弄蝶的成蝶一般只在黃昏時分及陰雨天出沒,這種隱蔽的習性可能是牠過去沒受到注意的原因。
第一篇有關臺灣蝴蝶的研究論文是在 1866 年發表的,發表者是英國人華萊士(A.R. Wallace)和摩爾(F. Moore)。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華萊士就是奠定現代生物地理學、劃定六大動物地理區,而被尊稱為「動物地理學之父」的那位大師。在他們的論文中,摩爾與華萊士一共論及 46 種蝴蝶,並記述命名了 5 種臺灣的蝴蝶,掀開了臺灣蝴蝶研究的第一頁。
在 1980 年代,筆者還是個少不經事的學生時,便聽見一種說法,認為臺灣的蝴蝶資源全貌基本上已經建構完成,很難再有未知的種類發現。當時的臺灣蝴蝶研究泰斗,日籍學者白水隆博士(Dr. T. Shiru)便支持這樣的看法。會有這樣的見解其實並不奇怪,白水博士在 1960 年發表了《原色臺灣蝶類大圖鑑》一書,至今仍被認為是臺灣蝴蝶研究的里程碑。書中對自 1866 年華萊士與摩爾發表的第一篇關於臺灣蝴蝶的學術論文之後,至 1960 年約百年來的臺灣蝴蝶,作了詳細且完整的整理。
這本巨著對臺灣的蝴蝶研究有兩項影響深遠的意義。其一是關心臺灣蝴蝶的人們從此有了一本完整的工具書,不必從浩瀚的文獻中去找尋各種蝴蝶的基本分類地位及牠們的分布。另一方面,由於該書明確地指出大多數的台灣蝴蝶的寄主植物、幼生期等生態資料尚付之闕如,因此引發了隨後幼生期生物學研究的熱潮。
臺灣蝴蝶新發現的序幕
1960 年之後才發現的臺灣蝴蝶種類並不多,到了 70 年代更是屈指可數,然而臺灣「蝴蝶工業」的發展卻在那個時代邁向高峰。國內知名的蝴蝶專家陳維壽先生指出,在全盛時期臺灣約有一萬多人直接、間接依賴蝴蝶這項「產業」維生。
國際知名的蝴蝶保育學者紐教授(T.R. New),更在其《蝴蝶保育》一書中特別提及當時臺灣在這項「產業」上,一年約要用掉 1 千 5 百萬至 5 億隻蝴蝶,產值約為 2 百萬至 3 千萬美元。這樣的數目今天看來固然並不多,但對於剛由農業社會轉型工商業社會的臺灣而言,卻是難得的豐厚外匯。
當時「蝴蝶工業」的內涵並不只是販售蝴蝶標本而已,更重要的是把蝴蝶當作工藝品原料,蝶翅加工可製成書籤、杯墊、桌布、甚至大型貼畫。當時這項產業的重心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最盛時期光是埔里一地,便有數十家標本社及蝴蝶加工廠。除了埔里之外,全島各地北至北投,南至六龜都有標本社。
在利用量這麼龐大且從業人口遍布全臺的情形下,70 年代卻鮮有新的種類發現,這項事實使當時的研究者相信臺灣蝶類的編目工作確實是告一段落了。然而,其後的發展卻教人十分意外,從 80 年代晚期開始,陸陸續續又有許多原先沒有記錄的蝴蝶在臺灣發現。這其中固然有一些屬於人為或自然因素侵入的外來種,但也有許多是新種、新亞種或新記錄原生種。
掀開這一系列新發現序幕的是一種叫作杉谷琉灰蝶的小型蝴蝶,早在 1965 年便有日人採集到疑似這種蝴蝶的標本,但直到 1987 年才由國人命名。牠在臺灣中、北部山區並不罕見,這麼遲才被發現可能是由於牠奇特的生態習性。牠是一年一世代的一化性蝶種,最初發現的地點是在海拔不高的北部橫貫公路,而出現期卻在早春的二、三月。棲息在寶島山區的蝴蝶一年一世代的種類並不少,但鮮有像杉谷琉灰蝶的成蝶出現得這麼早,時期又這麼短的。
緊接著杉谷琉灰蝶出場的是褐翅綠弄蝶,這種弄蝶的體型相當大,成蝶翅膀上又有鮮豔的綠色及橙色斑紋。照理說大型而美麗的原生蝶種似乎不太可能這麼遲才發現,然而這種弄蝶卻是直到 1986 年才發現的。有趣的是這種蝴蝶先前已知的分布地區遠在北印度、喜馬拉雅山及大陸西南部一帶,與臺灣相隔千里之遙。這種弄蝶的成蝶一般只在黃昏時分及陰雨天出沒,這種隱蔽的習性可能是牠過去沒受到注意的原因。
凱╄SωPёrζStαr- 略有小成(level15)
- 文章數 : 127
注冊日期 : 2009-01-08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