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水冷蛙先知--溪流的兩生類
秋江水冷蛙先知--溪流的兩生類
對於在小池塘生殖的青蛙而言,春夏之際也許是最適合繁衍後代的時機。因為春天到了,隨時會下雨,積水的池子剛好可供小蝌蚪生長。當池水少時,水溫容易升高,可讓積了一冬的落葉分解,也加速了水中藻類生長,讓蝌蚪有更豐盛的大餐。另外,水的高溫也會加速蝌蚪生長及變態的速度,好讓蝌蚪早點離開危機四伏的水池,變態成小蛙,以便夏天來臨昆蟲數量增多的時刻,有大快朵頤的機會。
許多池塘在雨季才會出現,若久不下雨便會乾涸。因此選擇在這樣暫時性水域生殖的動物,就必須面對這種環境的考驗。雖然這些水塘的水溫高、食物多,但是掠食者和競爭者也多。此外,水也可能在動物發育完全之前就乾涸了。因此在水塘中的許多動物,都會儘快長大,好離開這些不可靠的地方。
在水中生活時,為了競爭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資源,蝌蚪或其他的水生動物對於群體密度都很敏感。當水中單位體積的動物個數太多時,就會引發動物生活史特性的改變,如發育速度加快、行為變得較有攻擊性、或在較小體型時就開始變態。相反地,若是群體數目太少時,則會使發育變慢、體型變大、行為也隨之改變。我們稱這樣的情形是「密度相關」的生活史特性。
那麼水生動物為何不去找終年有水的可靠環境呢?一年四季都有水的大型湖泊不是更好嗎?其實這種環境並不多,而且得在高山上,如火山口,或溫帶,如冰河切割地表後遺留的湖泊,才可得見。在臺灣這個年輕而多山的島上,要找到如此理想的淡水環境,恐怕就只有溪流了。
一般習知的兩生類生殖模式的知識,大多是得自溫帶地區的歐美學者。在這些地區中,多數的兩生類都是繁殖於春天融雪後的水池湖沼中,而繁殖於溪流中的兩生類種類則少得多。但近年來由於對熱帶及亞熱帶的研究增加,生物學家才了解溪流也是兩生類的重要棲息環境,而且發現溪流兩生類的生活方式,與靜止水域中的種類有許多的差異。
臺灣的溪流兩生類
在臺灣三十多種的兩生類中,除了山椒魚外,多是無尾類,如青蛙、蟾蜍。池塘中生殖的兩生類,在臺灣的分布都不廣,若不是只能生活在低海拔地區,像是澤蛙、小雨蛙等,就是只在特定的地區才有,如嘉義、雲林淺山帶的諸羅樹蛙。而在溪流和周邊環境生活與生殖的無尾類共有 8 種,而且分布於全島。其中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和斯文豪氏赤蛙 3 種,更是從兩千多公尺的山澗一直到東部沿海的瀑布,都可見到牠們的蹤跡。
研究人員 4 年來在雪霸國家公園的七家灣溪進行研究,發現盤古蟾蜍和梭德氏赤蛙可能是當地數量最多的脊椎動物,牠們的族群遠超過最引人注目的臺灣櫻花鉤吻鮭,或森林中最多的繡眼畫眉,甚或任何一種囓齒目、食蟲目的哺乳類。在 10 月份梭德氏赤蛙生殖季節中,在 50 公尺長、5 公尺寬的河岸邊,一個晚上可以觀察到近 300 隻蛙,沿著 10 公尺寬的河段就可以撈到近 700 隻蝌蚪。平均而言,約 4 公里長的七家灣溪河段,在生殖季節的晚上,就聚集了約 6 千隻的青蛙,在水中更有數百萬隻的蝌蚪。
這 3 種溪流中活動的兩生類,生殖的時間都不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而是在 10 月到次年 4 月的秋冬季,蝌蚪生長的時期也是在溫度較低的季節。這樣的習性並不符合教科書中習知的通則,但牠們卻實實在在是臺灣分布最廣的種類。這些兩生類到底有哪些特殊的適應性?其數量如此之多,對生態又有甚麼影響?
許多池塘在雨季才會出現,若久不下雨便會乾涸。因此選擇在這樣暫時性水域生殖的動物,就必須面對這種環境的考驗。雖然這些水塘的水溫高、食物多,但是掠食者和競爭者也多。此外,水也可能在動物發育完全之前就乾涸了。因此在水塘中的許多動物,都會儘快長大,好離開這些不可靠的地方。
在水中生活時,為了競爭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資源,蝌蚪或其他的水生動物對於群體密度都很敏感。當水中單位體積的動物個數太多時,就會引發動物生活史特性的改變,如發育速度加快、行為變得較有攻擊性、或在較小體型時就開始變態。相反地,若是群體數目太少時,則會使發育變慢、體型變大、行為也隨之改變。我們稱這樣的情形是「密度相關」的生活史特性。
那麼水生動物為何不去找終年有水的可靠環境呢?一年四季都有水的大型湖泊不是更好嗎?其實這種環境並不多,而且得在高山上,如火山口,或溫帶,如冰河切割地表後遺留的湖泊,才可得見。在臺灣這個年輕而多山的島上,要找到如此理想的淡水環境,恐怕就只有溪流了。
一般習知的兩生類生殖模式的知識,大多是得自溫帶地區的歐美學者。在這些地區中,多數的兩生類都是繁殖於春天融雪後的水池湖沼中,而繁殖於溪流中的兩生類種類則少得多。但近年來由於對熱帶及亞熱帶的研究增加,生物學家才了解溪流也是兩生類的重要棲息環境,而且發現溪流兩生類的生活方式,與靜止水域中的種類有許多的差異。
臺灣的溪流兩生類
在臺灣三十多種的兩生類中,除了山椒魚外,多是無尾類,如青蛙、蟾蜍。池塘中生殖的兩生類,在臺灣的分布都不廣,若不是只能生活在低海拔地區,像是澤蛙、小雨蛙等,就是只在特定的地區才有,如嘉義、雲林淺山帶的諸羅樹蛙。而在溪流和周邊環境生活與生殖的無尾類共有 8 種,而且分布於全島。其中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和斯文豪氏赤蛙 3 種,更是從兩千多公尺的山澗一直到東部沿海的瀑布,都可見到牠們的蹤跡。
研究人員 4 年來在雪霸國家公園的七家灣溪進行研究,發現盤古蟾蜍和梭德氏赤蛙可能是當地數量最多的脊椎動物,牠們的族群遠超過最引人注目的臺灣櫻花鉤吻鮭,或森林中最多的繡眼畫眉,甚或任何一種囓齒目、食蟲目的哺乳類。在 10 月份梭德氏赤蛙生殖季節中,在 50 公尺長、5 公尺寬的河岸邊,一個晚上可以觀察到近 300 隻蛙,沿著 10 公尺寬的河段就可以撈到近 700 隻蝌蚪。平均而言,約 4 公里長的七家灣溪河段,在生殖季節的晚上,就聚集了約 6 千隻的青蛙,在水中更有數百萬隻的蝌蚪。
這 3 種溪流中活動的兩生類,生殖的時間都不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而是在 10 月到次年 4 月的秋冬季,蝌蚪生長的時期也是在溫度較低的季節。這樣的習性並不符合教科書中習知的通則,但牠們卻實實在在是臺灣分布最廣的種類。這些兩生類到底有哪些特殊的適應性?其數量如此之多,對生態又有甚麼影響?
凱╄SωPёrζStαr- 略有小成(level15)
- 文章數 : 127
注冊日期 : 2009-01-08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