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Ltalk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熱帶性海魚毒

向下

熱帶性海魚毒 Empty 熱帶性海魚毒

發表  凱╄SωPёrζStαr 周四 1月 08, 2009 5:00 pm

熱帶性海魚毒

海洋生物毒廣泛分布在許多海洋生物中,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河魨毒(tetrodotoxin, TTX)與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兩種,而這兩種生物毒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也最多。除了上述兩種海洋生物毒之外,還有因攝食熱帶或亞熱帶珊瑚礁魚類引起的熱帶性海魚毒中毒(ciguatera)。不過熱帶性海魚毒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與河魨毒和麻痺性貝毒的症狀不同,致死率也較低。

常發生熱帶性海魚毒食物中毒的珊瑚礁魚種,約有數百種,其分布海域介於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而以太平洋、西印度洋、加勒比海等海域為主,全球每年估計受影響的人數超過 25,000 人。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食品農糧組織都相當重視這個問題。

熱帶性海魚毒又稱為雪卡毒素,來源目前已證實是有毒渦鞭毛藻甘畢爾毒藻。這種有毒的渦鞭毛藻主要寄生在紅藻、褐藻、綠藻等大型藻類上,並且附著於珊瑚礁岩的表面,當草食性魚類攝食到這些有毒藻類後,毒素便開始在魚體中累積,使魚類遭到毒化。最後再經由食物鏈讓人類吃了這些有毒魚類,導致中毒的現象。

熱帶性海魚毒的中毒症狀通常在攝食 1 ~ 24 小時後出現,隨著魚體所含毒性、攝食魚體部位及個人的敏感性不同而有所差異,而不同於其他海洋生物毒的症狀,是中毒者對溫度的感覺有顛倒的情況發生。

熱帶性海魚毒的毒成分

熱帶性海魚毒的毒成分相當複雜,包括脂溶性的雪卡毒、甘畢爾藻毒、鸚哥魚毒、水溶性的刺尾魚毒、菟葵毒和雪卡胜肽毒,其中又以雪卡毒、甘畢爾藻毒、鸚哥魚毒、刺尾魚毒及菟葵毒 5 種熱帶性海魚毒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最為常見。以下針對這 6 種毒成分做簡單的說明。

雪卡毒:這是一種無味、無色且對熱穩定的非結晶多醚化合物,含有許多甲基和羥基。它有 3 種異構物,分別是 CTX-1、CTX-2 及 CTX-3,其中 CTX-1 對小鼠的半致死劑量(lethal dose 50%, LD50)是 0.25 μg/kg。因為具有弱極性和中極性的部分,所以會被細胞膜的脂質雙層吸收並存在其中,主要作用於神經末梢和中樞神經節,影響神經、肌肉及心細胞的離子通道,並抑制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神經突觸體對丁氨酸和多巴胺的吸收,造成神經傳遞受阻而引起運動失調等症狀。

甘畢爾藻毒:主要是從有毒的渦鞭毛藻甘畢爾毒藻中分離出來的,其中毒症狀類似雪卡毒,對小鼠的 LD50 是 50 μg/kg。在動物試驗的模式中,可觀察到小鼠有呼吸困難、胃部萎縮和小腸腫脹的現象。

鸚哥魚毒:最先是由鸚哥魚的肌肉中純化而得到的,對小鼠的 LD50 是 30 μg/kg。其毒性作用及中毒症狀與雪卡毒相似,且通常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會持續 5 ~ 10 天後才開始恢復,有的甚至超過 1 個月才有開始恢復的跡象,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一毒素可能是由雪卡毒轉變而來的。

刺尾魚毒:主要是從笛鯛魚和鸚哥魚的腸道內容物所培養的甘畢爾毒藻中純化出來的,對小鼠的 LD50 是 0.17 μg/kg。目前已證實它主要作用在鈉鉀離子幫浦,會與通道閘門活性控制位置結合,使細胞膜去極化讓離子通道完全打開,導致離子通道對離子的選擇性降低,造成鈉離子進入細胞的量快速增加而使細胞遭到破壞。

菟葵毒:對小鼠的 LD50 是 25 ng/kg,它會引起肌肉的劇烈收縮而導致肌肉劇痛,是一種強烈的皮膚刺激物,且有促使腫瘤生成的能力。作用機制已證實和刺尾魚毒相同,都會作用於鈉鉀離子幫浦,與通道閘門活性控制位置結合。

雪卡胜肽毒:事實上這一毒素對老鼠和人類是無毒的,對於貓卻是有毒的。有學者研究指出其具有蛋白質胜F部分,總胺基酸殘基占固形物的 40% 左右,對貓的 LD50 是 3 μg/kg。因為很容易在儲藏及凍藏時遭到破壞,目前對於這種毒成分的研究很少,至今仍未清楚它的毒性作用。

凱╄SωPёrζStαr
略有小成(level15)

文章數 : 127
注冊日期 : 2009-01-08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